楞严经全文网
标题

在生活里修行

来源:楞严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19-11-15 09:44:59
一  1.学佛,就是要开发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的面具,诚恳地剖析自己、认识自己。    2.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3.佛教的无我,旨在否定「我」的功利观念,并没有否定「我」的责任观念。    4.佛教的涅盘,旨在解脱「我」的烦恼,而非放弃「我」的责任。    5.修行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把一切事看淡,心里不执着,一有分别计较,即是烦恼起现行,有烦恼有染污,即不是菩

  一    1.学佛,就是要开发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的面具,诚恳地剖析自己、认识自己。    2.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3.佛教的无我,旨在否定「我」的功利观念,并没有否定「我」的责任观念。    4.佛教的涅盘,旨在解脱「我」的烦恼,而非放弃「我」的责任。    5.修行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把一切事看淡,心里不执着,一有分别计较,即是烦恼起现行,有烦恼有染污,即不是菩提心。    6.修行从相信因果缘起开始,「果」是别人能看到的,「因」只有自己最清楚。    7.「色即是空」,一切的现象皆是空的,因为它是因缘所生;「空即是色」,一切现象虽然是空的,可是仍有因果关系。    8.唯有努力不懈地学佛修行,才有办法超脱生死轮回,结束因果业报。    9.学佛的要诀,除了多看、多听、多问之外,必须以智慧处理问题,以善巧方便接引众生,以圆满觉悟作为标的。    10.修行是二十四小时的事,二十四小时都处在佛的世界,这样的修行才比较可能成功。    11.修行若说有快捷方式,那便是用心不断去省思和体悟。学佛就是要让人看到自己的问题,学会忏悔。    12.修行就是要把贪痴丢得干干净净,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修欢喜心,才能真把自己的毛病习气修正过来。    13.学佛是自己的事情,要了脱生死也是自己的事情,不管别人如何看待,仍然本着自己的信念去做,如此才可能成功。    14.人与佛本无距离,是人自己拉长与佛、菩萨之间的距离,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    15.相信人人都有佛性、真如,如果找得出来,就能过得很自在!    二    1.佛陀亲身证明,佛法是一条有效的从烦恼到解脱的道路。    2.学佛是为了开发自己,让自己对起心动念做主,对当下这一念清楚明白。    3.学佛的方程式就是:当你分别心生起时,不要只一味的计较、执着,要去认识、了解,而认识、了解之后,必然有所发现。    4.对于一切境界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不起心动念,这就是「照见」,是真实的功夫。    5.如果我们每一刻都能活得警醒,不放过一个念头、感受,就能探得烦恼的根源,使烦恼不再威胁我们。    6.真正学佛的人, 越学心越清净,越学烦恼越少,越学无明越薄,智慧越长,容光焕发,身心安住,这才是功效!    7.心地清净,没有什么事,牵挂、忧虑比从前少,这就是进步。所以修行,要能够真正地看破、放下。    8.迷惑的人杂念多、妄想多,处处分别执着。觉悟的人,心地清净,没有妄念。    9.修行最高的目标是「清净」,心地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表现在外表,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    10.自性清净无染,就是戒;自性寂然不动,就是定;自性观照无碍,就是慧。    11.众生,少不了阳光、空气、水。佛弟子更须戒、定、慧三学滋长色身!二者相较,戒如阳光,定如空气,慧如水;学佛弟子,阳光空气水是为色身之所需,戒定慧是为法身之所需,二者皆不可或缺!    12.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贪痴;佛菩萨不起心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是戒定慧。    13.佛法累功积德的标准就是「戒、定、慧」三学。有戒未必有定,有定一定有戒;有定未必有慧,有慧之人一定有定。    三    1.智慧从禅定而生,要想求得智慧,须先有禅定的功夫,如希望得到禅定功夫,须先有持戒的宗教生活。    2.持戒的宗教生活越清净,越可助成高深的禅定,在深定之中,便能产生超人的智慧。    3.假如一个人活了一百岁而没有真实的智慧,又不能自我规律,那倒不如只活一天,具有智慧和禅定的功夫。    4.世间人有聪明没有智慧,「智慧」是由真心流露出来的,「聪明」是由意识起用的。    5.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来改革你的内在世界,使你的内在变得更柔软、更慈悲、更有智慧。    6.「布施」是「万缘放下」,心中一切妄想、执着、分别、忧虑、烦恼、牵挂一切放下。    7.「放下」是心里不要牵挂,用清净心处世待人。清净心就是真诚心、众生平等心。修行是要使我们断除情欲,而不是要使我们变成一个无情的人。    8.唯有心中完全放下,一丝毫分别执着都没有,心才能清净。在大乘佛法中,无论什么法门都是修清净心,心净则身净,身安则道隆。    9.凡夫为什么这么多苦难,只因起心动念处处执着。    10.学佛人在世间应当有愿无求,求是贪心,由妄想心中生。愿是由真心发出,是理智的,是愿求众生皆能离苦的心。    11.修行是从检查自己的起心动念开始,从内心开始修正,所以叫修行,也叫修心。无论学习那个法门,用平常心、清净心、平等心、长远心处之,方是正道。    12.修行是观察自心,起心动念是否纯善,到了完全没有恶念还不算数,乃至恶念空,善念也不执着,不着二边,无我、无心这个毕竟清净,才是究竟。    四    1.仁慈是感情的,建立在爱缘慈。菩萨的慈悲建立在法缘慈,知万法平等,对众生慈与对自己一样。佛的慈悲谓之大慈大悲,完全从清净心、平等心、同体之心发出来的。    2.用慈悲心来关怀他人,乃至遍及于一切众生;用智慧心来观照自我,乃至微细的一个念头。这就是「悲智双运」。    3.自求解脱是慧业,助他解脱是福业,福慧双修的,便是菩萨道。    4.常以「智慧眼」来观照自己,以「出世心」来度化众生,就是人间的活菩萨。    5.不能断除一切恶事,是由于没有真实的智慧;没彻底实现一切善行,是由于没有体现真正的慈悲。    6.我们学佛,主要是要学佛的没有烦恼、只有智慧和慈悲。    7.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时时心有法喜,念念不离禅悦。    8.布施是放下,这是修功德;忍辱是成就功德,功德就不会丧失。    9.成佛之道的要件是「柔软心」。柔软心就是无恨心、慈悲心、愿意吃亏的心、处处忍耐的心、知足的心、不执着的心。    10.个人修行不重形式,重在发现自己的毛病,这个叫「开悟」;把自己的毛病改正过来,就叫修行的「功夫」。    11.真正觉悟的人,知道世间非真实,世事皆虚幻,这是看破。看破之后对于万事万物决定不取不舍,是放下。看得破、放得下之后,自己的本分工作会做得更认真、更努力,为什么呢?因为看破、放下之后才能重新提起。    12.看破放下后,你的生活就自在了。无论你过的是那一种生活方式:富贵者,安于富贵,不起贪恋;贫贱者,安于贫贱,知足常乐,皆得大自在。    13.《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放下、舍离一切分别,就能出十法界;放下一切种种妄想,就能圆成佛道。

\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成语名称以眦睚杀人成语拼音yǐ zì yá sh...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成语名称以私害公成语拼音yǐ sī hài gōng成...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成语名称以白为黑成语拼音yǐ bái wéi hēi成...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

最新文章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古诗原文[挑错/...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