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网
标题

印祖对青少年的教诲

来源:楞严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19-10-30 09:45:18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凡过读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切勿以为辛苦。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时若错过光

印祖对青少年的教诲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凡过读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切勿以为辛苦。

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时若错过光阴,后来纵然努力,亦难成就。以年时已过,记性退半,所学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坏心,即有罪过。要想得好报,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报之可得。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镜之前,决定莫有好像现出。所现者,与此丑像了无有异。汝果深知此义,则将来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爱慕之也。祈审慎思察,则幸甚幸甚。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周法利童子书》

印光祖师一生端以文字般若阐扬净土法门,诲人不倦,利济众生。这一篇《与周法利童子书》,是印祖专门给周法利居士写的开示。古人男子年满十五岁,就要行;成童礼——将头发盘成发髻,称为;成童、;束发;男子年满二十岁就可于发髻上加冠行;冠礼,称为;弱冠。如此可知,周法利居士当在十五岁至二十岁之间,那么这一封信就是印祖对一名青少年的教诲了。

在信的开端,印祖就陈以利害,指出;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当中最关键的时期,就像一棵树苗成长的好与坏,直接关系这棵树将来是否能长成可用之材,因此要对它进行规范、引导,不可任其放逸,应使之正而直。人的教育也是如此,青少年往往有激情无理性,对事物的善恶缺乏辨别能力,而社会是充满诱惑的,比起印祖所生活的时代,现在的社会更是如此,传统的价值观念被抛弃,青少年往往在所谓的;流行、;时尚中迷失自己,一步踏错,即便不悔恨终生,也必然错过了学习和成长的黄金时光。那么;不可学时派该学些什么呢?

印祖首先指出;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孝是儒佛两家的根本,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教化产生的基础。佛教亦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弟即;悌,是兄弟手足之间的关系,所谓;兄友弟恭。;骨肉、;手足是中国向来用以形容兄弟间亲切的名词,这实在是最适当不过的形容。能够把这两个名词表示得恰好的,无过于法昭禅师的诗:;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若心中常怀兄长、弟妹之情,则敬亲爱亲之情油然而生。由此扩大,亦极易与身边的人融为一体,如此上下和睦,一片祥和之气,此亦佛教之道。;忠厚诚实是个人品质,要通过具体的行为来培养,如能持五戒十善,自然;忠厚诚实。

佛法是与生活相应的,所以基本的做人道理必须具备,才能入道。儒家重视孝道,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为政,所以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也一定是忠臣。也就是说,是否成为有用的人,观察他居家行止如法与否,就知道答案了。

因此,印祖认为: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能于家庭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印祖所强调的力行伦常,尽谊尽分,广行众善。这一切都成为做个堂堂正正的人所必备的条件。

故我们修持要注意言行的相应,既然想念佛求生净土,世间善不能忽略不做。这与《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异曲同工的意思。由此可知,净土法门的修持,不是只要一心求生西方,对于现实人间的世事,就不闻不问。印祖并不教人废弃世事,相反的,常常勉人居尘学道,善尽做人的义务。

\

接下来,印祖指出应该当此年轻之时,精力旺盛,要努力读书。读书要讲方法,不能走马观花,读过就忘。要思考书中所说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依之实践。尤其像《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这样易读易懂的书籍,更是要常读常思,并依之改过迁善。读书之外,尤其要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圣号,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

最后,印祖将对青少年的教育总结为两个方面。

\

;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这是《论语·里仁》里的一句话,说的是为人修身就是要向品德优良的人看齐,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而看到没有品德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与其相同。其实这里的贤,可以扩大到一切优秀的事物。社会如同大染缸,人在社会之中,岂会不受影响?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社会价值观念、社会道德标准各人所持不同,在这样的世界里,如何才能守住自己的一方净土呢?唯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看见别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学习,哪怕同他相差甚远,只要坚持下去,慢慢的总会赶上他。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只要有这样的心,有这样的毅力,何愁事不成?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想如果为人能做到此,那为人的品行一定会更完美。

;第二要知因果报应。 事实上,佛教注重的伦常日用之道与儒教所说大致一样;所不同的是:佛教说明三世因果,善恶报应。使人心存敬畏,不敢随心所欲而胡作非为,即使在暗室独处之中,常如面对佛天。故纵属下愚者,也喜欢听闻做善事可得到好的果报。俗语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假如每个人行事之前都先考虑到这种观念,消极上阻吓着坏人的作奸犯科,积极上鼓舞着大家去行善,因此使社会上坏事因而减少,好事因而增多。或许一开始无法做得很完美,但渐渐的,常受佛法因果报应实事的薰陶,而勉励自己;尽义尽分的做好。此即印祖融合儒佛思想之所在。

因果的事理,是通三世,重叠无尽的,很可能此善因种下去还未得善果,以前的恶果先成熟而获恶报,怎可因而断定无因果之报应呢?犹如种植稻谷一样,早种者早收成;如欠债一般,力强者先牵。基于因果法则,知今生之幸与不幸都有其来由,倘能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痛改前非,努力行善,就是;转变由心之奥旨。所以说:极力提倡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可以改变社会不好的风气,使人人臻于真善美之境。

总的来说,印祖指导青少年学佛的方法次第分明,有真知灼见。先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将基本的伦常教育巩固住,就是;本立而道生。接着示以深信因果,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由虔诚心念佛,及信愿行坚固之后,行有余力,再研究大乘经论和儒家经典。这样循序而进,努力修持,则不但实际生活上可跻入圣贤的境界,临终也必可往生极乐净土。可以说,将儒家伦理思想和佛教的净土信仰,做了最完美的结合。

在我们这样的末法时代,发心学佛尤为不易。印祖的这篇开示,不惟于青少年有益,实是现今学佛之人的渡世慈航。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成语名称以白诋青成语拼音yǐ bái dǐ qīng成...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成语名称以简御繁成语拼音yǐ jiǎn yù fán成...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成语名称以筌为鱼成语拼音yǐ quán wéi yú成...

最新文章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古诗原文[挑错/...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