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全文网
标题

净土法门正依经典——净土三经之间的关系

来源:楞严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19-10-18 09:40:37
净土三经之关系(一)三经六同1.根源同。三经皆以四十八愿为根源。2.地位同。三经皆是净土宗正依经典。3.体性同。三经皆以弥陀佛名为经体。4.宗旨同。三经皆以专称佛名为宗旨。5.力用同。三经皆以凡夫入报为力用。6.教相同。三经皆是顿教一乘为教相。 (二)三经二别1.侧重别。《大经》重在四十八愿,法门原理。《观经》重在定散二善,法门摄机。《小经》重在诸佛证诚,法门胜益。2.次第别。《大经》为根源。《观
净土三经之关系(一)三经六同1.根源同。三经皆以四十八愿为根源。2.地位同。三经皆是净土正依经典。3.体性同。三经皆以弥陀佛名为经体。4.宗旨同。三经皆以专称佛名为宗旨。5.力用同。三经皆以凡夫入报为力用。6.教相同。三经皆是顿教一乘为教相。 (二)三经二别1.侧重别。《大经》重在四十八愿,法门原理。《观经》重在定散二善,法门摄机。《小经》重在诸佛证诚,法门胜益。2.次第别。《大经》为根源。《观经》为展开。《小经》为结归。 (三)三经各有侧重 《大经》重点在说明往生的原理,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因愿果德,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也是三经共同的原理,但说在《大经》。 《观经》重点在说明往生的机类,即定散二机、善恶九品,普皆有分,发起众生之欣求。这也是三经共同的摄机,但说在《观经》。 《小经》重点在说明往生的方法与胜益,即凡夫专称佛名,往生极乐报国涅槃界,位齐补处。这也是三经共同的方法与利益,但说在《小经》。 三经共明机教行益,互相贯通。 (四)三经次第展开 从三经不同的侧重,能看出三经次第承接、整体呼应的关系。所谓次第,有“法义承接”与“说时先后”两重。 从法义相承来说,《大经》是根源,为先;《观经》是展开,为中;《小经》是结归,为后。 《大经》侧重在说四十八愿。没有四十八愿,就没有阿弥陀佛,没有极乐净土,当然也就没有净土三经,所以《大经》是根源。 根源既发,必待展开,不然不能广利众生,埋没法门奇功。这在《大

\

经》已露其端,即是下卷初“三辈专念”之文,紧接第十八愿成就文之后,将一本愿念佛分布于三辈机品,一一劝以“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不过《大经》的重心并非在此,所以三辈专念文点到为止,接着又转入广泛地描述四十八愿之深广果德方面。 《观经》续承《大经》三辈文,以定散二善、三福九品详细开演之,普摄一切定机、散机,大乘、小乘,善人、恶人,平生、临终,乃至一生逆谤阐提、大命将终、将堕地狱之机,齐归本愿,同称佛名,皆得往生。遂见法门广大,善恶齐归。 既已展开,还须收摄,不然不能回归正辙,混淆法门纲际。这在《观经》也已作了交待,即是流通分“付嘱持名”之文。虽说定善、散善、念佛,可是到最后流通,世尊不付嘱定善,不付嘱散善,唯付嘱“持无量寿佛名”,这就是回归弥陀本愿称名。善导大师释言“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可知《观经》之特色在于以定散二善广收众机,归入念佛。所以,就能归之定散,不惜篇幅,广泛展开;就所归之念佛,仅选“下品”“恶人”“临终”为典型代表,而于流通分画龙点睛,可说余蕴悠长。 《小经》续承《观经》流通分“持无量寿佛名”之文,详细展开“执持名号”之广大内涵,尽显《观经》余蕴。就根机:《观经》持名,机是恶人;《小经》则直称“善男子、善女人”,既显明称名即转恶为善,又显明称名不限恶机,而是普包一切善恶凡夫。就时节:《观经》称名只在临终,一声、十声;《小经》则扩展为平生,一日、七日,直到临终。就利益:《观经》称名,往生只在下品,似不太殊胜;《小经》则打破品位阶级,明直入涅槃国土,皆得阿鞞跋致,一生补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可知《观经》所说下品念佛为特例,《小经》所说执持名号是常规。 《观经》持名,世尊对根机未熟众生,隐含委曲而说,用“定散”善衣,包“名号”妙药,交与众生服用,故定散先说,念佛后说;定散置上,念佛置下;定散外显,念佛内隐。《小经》持名,世尊对根机成熟众生,称性无遮而说,不用定散衣裹,直将名号付于众生,定散贬为“少善根福德”

\

,不能往生;念佛称“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获六方恒河沙诸佛齐声证诚。 《小经》六方恒河沙一切诸佛,齐出广长舌相,同证、同赞、同劝“一切凡夫,专称佛名,必生极乐”,以此种高度、规格、阵势、仪则,极显念佛一法,超尽一切法门。至此,三经之开展,如同万里长江,源于千年雪山之顶,途经千峰万壑,广纳百川众水,终于到达波平浪静的大海,呈现汪洋无边之景象。 就说时先后,三经虽不能一一指出明确的年份,但根据经文及义理,同样是《大经》先说,《观经》次说,《小经》最后。法义相承之理,已如上说,现补充相关经文。《大经》上卷阿难有问:“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如果在此之前已说过《观经》《小经》,则阿难尊者不当有此问,可知《大经》最先说。又,《观经》“华座观”中有“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之句,“中品下生”也有“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可知《观经》说在《大经》之后。 (五)三经互收互摄 三经虽说次第展开,但并非历然区分,而是互相含摄,其中任何一经皆含其余二经之内容,也被其余二经所包含,如帝网珠,互相映照。如《大经》四十八愿,包含《观经》《小经》二经,《观经》定散二善即四十八愿中第十九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展开,《小经》诸佛证诚即第十七愿诸佛称扬的展开。同时,《观经》《小经》也都含有四十八愿的内容,二经当中所说无三恶道、宝树宝池、树鸟说法、一生补处、无量光寿等等依正功德,一一都是四十八愿成就;念佛往生即是第十八愿成就。 可知三经总为一体,彼此相成,巧妙呼应,共成摄化。 (六)喻显三经关系譬喻长江,上游源头,通贯全程;中游水系,河网密布;下游入海,平坦开阔。 《大经》是上游源头,正源即第十八愿,此第十八愿一向专念,贯彻三经,往生极乐;正如一江之源贯彻上中下游,直赴大海。 《观经》是中游水系,定散二善广收一切善恶凡夫,悉入念佛;正如河网密布,广收众水,悉入干流。 《小经》是下游入海,一切诸佛,齐舒舌相,唯证念佛,不闻定散之名,不说辈品差降,六字法门海,深广无涯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正如江水入海,平坦开阔,海天一色,无有际涯。 譬如沏茶,先以壶泡,再以杯盛,再取饮用。《大经》如用四十八愿壶,泡六字名号茶;《观经》如用定散二善杯,盛念佛之香茶;《小经》如送杯入口,饮茶不饮杯。 (七)本经与四十八愿成就1.种种庄严——第三十二愿2.盛花供佛——第二十三、二十四愿3.闻法自在——第四十六愿4.无三恶道——第一、第二、第十六愿5.光明无量——第十二愿6.寿命无量——第十三愿7.声闻无量——第十四愿8.一生补处——第二十二愿9.诸佛称赞——第十七愿 10.闻名不退——第四十七愿 11.念佛往生——第十八愿摘自《佛说阿弥陀经》讲义——慧净法师依善导大师讲解 全文连载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成语名称以眦睚杀人成语拼音yǐ zì yá sh...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成语名称以私害公成语拼音yǐ sī hài gōng成...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成语名称以白为黑成语拼音yǐ bái wéi hēi成...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

最新文章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古诗原文[挑...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

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古诗原文[挑错/...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